台江流域學習教案智庫會議
監測指引研商會議
活動紀錄
(一)整體活動效益
招集綠道志工、流域學校教師、社群召開台江流域學習教案智庫會議,瞭解目前各學校再進行的流域學習,並由長榮大學的慶宜老師與大家分享,在國外他們是如何來培訓志工監測水質狀況,找出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如何設計教案的思考,能以生物檢測的方式來收集河川資訊,如何收集生物資訊也是設計教案的重點。
(二)活動行程
1.辦理方式:講座
2.辦理日期:
3.辦理地點:海尾朝皇宮
4.參與人數: 20人
5.參與單位:海尾朝皇宮、社大台江分校、綠道志工、安東庭園河川巡守隊、海佃國中、安順國中、長榮大學
會議紀錄
日期: 103年 06月 13日 (五) 19:30-21:00
地點:海尾朝皇宮
◎台江流域學習簡介/翊涵
每個月有一至兩次淨堤活動
機關如長安國小.海佃國中.大亞電纜
從活動中認識山海圳綠道
前年有種過樹的民眾也會回來看看自己種的樹
流域學習希望學生可以就近觀察自己家附近的河川
南興.長安於5/7做曾文溪排水線踏查,走讀公親竂及水質檢驗
在靠近時都會覺得很臭很髒,就此讓學生去思考如何改善家鄉的河川
帶長安.志工生態觀摩,尋覓環頸雉,讓學生去思考一旦工業區恢復後,會有何影響。
安順排水線踏查,淨堤及水質檢驗。
5/28 食水堀踏查,由育民老師帶領,看了七處,另外布袋嘴寮已被填平,
現在沒有在使用的時候是如何利用,如十二佃建成觀光處,但是沒有做後續維護,
讓小朋友去思考能如何去保留並且讓人了解何謂食水堀
6/4
將軍溪踏查
校長希望能常有這些活動,讓學生也能成立河川巡守小隊去守護河川
舉辦培訓工作坊,看台江河川面臨的問題,另外教授學生如何做水質檢驗,所以培力老師有這樣的技能,可以實地帶學生去了解並且如何檢驗。
下星期一做海尾漁塭的踏查,希望下學期能帶這些學生再走一遍,使其成為常態性的日常生活。
壁報小論文的研究
如先前是設計回饋單讓學生表達,
現規劃如專題研習培力營,讓學生了解如何去做,再做實際案例踏查。
另外是以河川為主題拍攝微電影,可以拍攝實際的故事或是去述說自己的環保理念,會先做一個工作坊,請若書老師教導大家微電影入門拍攝手法技巧。
學生做了踏查發現問題,藉由一些研討會等讓公部門得以了解,另外也是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
執行長:
每個月邀請不同領域人士來討論如何去守護我們的河川,流域教師培力營,做完水質檢測後,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問題.如何去解決或改善,美國也有做河川巡守,志工在守護時有一個模式指導如何去做,所以我們有在討論在地志工如何去發展這個模式。
水質檢測之外,觀察裡面的生物,因為水不僅是死物,還有生物存在。
如何帶給孩子一個重要的生命經驗,有趣的好玩的遊戲,帶領學生。
如社區博物館日,我們會去設計闖關活動。發想如何闖關。
多點觀察的方式,用空間來做觀察比較。
DO.有氧量.招潮蟹,帶著孩子在走讀時,如何設計活動使其有趣,讓小朋友有興趣。
如我在安東庭園帶著孩子說螢火蟲,養螢火蟲要先培養出牠的環境。所以學習專業知識,如何去創造出他的環境,然後要如何去保持,準備蝸牛的食物,及生養環境的清潔。
◎長榮大學 慶宜老師
本身唸環境科學,指導教授是海洋研究所,我們會輪流上台講述科學研究,有一天發現很多非本校人士,旁邊擺很多書於是拿回來參考,這是我第一次與志工水質監測的結緣。
不一定是學校的老學生才能做監測,而是全民參與,並且鼓勵小學等來一起去做,並且從使用者的角度設計這本書。
舉個例子,有做生物.水等部份,生物如棲地的研究,認為棲地做好,生物就會好,因此在手冊上也有棲地檢測的相關資料。
表格包栝河川名稱.位置.觀查結果。
曾有研究講述某生物為何在一個被污染的棲地裡生活….等
早期,認為污染的河川最好不要讓人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觀念,
但時代在改變,如一年內選一個星期至一個月由全球的志工自己去檢測後上網填寫檢測結果,所以現在環保署自己來去推動水質監測。
前年全世界水質檢測上網填寫台灣僅次於美國全球第二,而台灣中以台南上網填寫最多。
全台污染最嚴重的在二仁.鹽水.將軍.XX,前四名都在台南。
之前環保署有五科,其中第五科為淡水河科,需要了解一至四科(海洋.工業.下水道.法令)等的業務內容。
之後政策改變,於是在各個淡水河的整治策略中,要做污染靜化的工程,以前沒有這方面的工作事項,頂多是教育宣導,在互動中民眾的參與度低。
到後來所有的河川都在整治,2002年河川整治年,所有的河川都要整治,重點整治九條河川,其中包含淡水河,隔年擴大為十三條,仍是含有淡水河。
於是發展「民眾參與」的策略,推廣「志工水質監測」的觀念。
建議不妨如以前在做的環境教育講章,找老師來跑這個流程,看原先美國的表格和台灣的表格將以修改符合現代。
在學校教小朋友時,要讓其將測回的數據用故事.圖形等方式來去表達,
需要有人去引導他將數據具體說明。
每一章節有在另外展開,如河川認養.舉發…等。
測試分成簡易及進階,進階方面就另外需要有實驗室去做其他檢測,因應十二年國教有科展,所以學校面現在可能會有極大的需求,希望能互相合作。
在生物部份,可以以魚做為參數,藻類因需要顯微鏡可能較困難。
將河川當成學習場所,收集來的數據大家一同討論,如在上游的數據和中下游的差別及一段時間後又有何變化。
另外也可以記錄垃圾及其來源,甚至有綠色社區指標,亦可觀察是否有工廠偷排廢水。
資訊對等,與產業.政府的資訊對等。
另外資料的整理及後續可以做如何利用,
希望有興趣的人一起來去做,或者 藉由學校來培育。
93.94年環保署推動世界水質監測日。
執行長:
剛剛老師有提到一些做法,像我們目前踏查完後都有做檢測,但是後續並沒有做整理,所以可能這方面我們要再思考如何去整理並且彙整用一些圖表來呈現。
有機會也可以去長榮大學實驗室了解實際的操作。
校本部有購買一台土質檢測機,有時發現到我們所檢測出來的物質和環保署有所出入。
是要保護生物還是保護棲地,何者為重?
如我方才所說的螢火蟲例子,是要買螢火蟲來養,實際上應是去有那個環境。
溼盟鄭仲傑:
早期我們會針對某些物種來去做,如黑琵人家說比較重要的是他那個環境,鳥的數量很難去控制,我們可以去控制的是環境,如果你將環境做好,對整個生物的生存幫助反而最大,而不是單單某一物種。
如我們的棲地研究,以二仁溪為例,做了好幾種研究對其也愈來愈了解。
我們的志工聚會是會館內的志工聚會,雖然我們會邀請不同人士,但是也侷限於我們的聚會場所,一般民眾無法直接參與,看到你們的聚會模式,我也在思考我們是否未來能夠去結合在地。
如灣里萬年殿,早期有名的是王船繞境,而王船和二仁溪會有什麼關係?其實萬年殿的王船和二仁溪,早期路線是下至二仁溪一路行駛,其廟的文化和二仁溪關係頗深,後來因為污染而改行陸路,因此遺失了傳統的文化。
就現在來說,二仁溪的污染較往年已經有所改善,雖然仍是有些微臭味。
在地文化與環境的結合,值得我們學習。
執行長:
不知於水質檢測或巡守有何建議?
佃中
今日來到這裡想學偏向生物方面,稍後可否請老師補充說明,
像我在河裡發現某些魚類,因為每種生物的生長環境會有所差異,如果我在某河川發現某一生物居多是否代表什麼意思?
我們是否組織一個工作坊,將志工監測手冊做一個編輯並且簡化。如果參與志工可以把手冊看完,或許幫助較大?而不是亂槍打鳥。
又如老師說的生物指標,我要如何去捕捉,又如何知道除了某一魚類是否還有無其他魚類在下面而是我們沒有發現到的?
慶宜老師:
我們拿生物來了解環境,通常都是以生物來看,污染的指標魚種等,該魚種可以了解水質,如某些魚對環境要求很高。
有的檢測很簡單,容易入門,但是數據相對粗糙,所以在美國就是分成簡易進階,但是不管如何就是要有心去做。
如果大家分工且定期來做,相信成果會比較大。
從水質檢測上,想到在生物指標,其實小台江很少去紀錄這方面的資訊,頂多只是觀察到有哪些生物但是並沒有做實際的紀錄。
發現環保署對各種生物指標都有一個紀錄,但是對水生植物並沒有一個詳細的紀錄,或許水生動植物上我們可以多加著墨。
另外我覺得水生昆蟲可以讓小孩子去了解到生物指標,昆蟲本身可以和環保署已有指標相以結合。
覺得讓小朋友去觀察昆蟲,尤其是指標性昆蟲,我覺得這方面可以慢慢加入到課程之中。
執行長:
關於補魚器具,是否去搜集另外尋找場地來去施放。
慶宜老師:
要做標準調查的是政府,
現在政府規劃是一條河川三年監測值,希望政府在這方面的資訊可以公開,
在民間部份則是規劃如何去做監測,使其有趣化去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再進而去觀察如吳郭魚的生長環境,再深入了解該條河川的問題。
吳茂成
發展捕魚工具,
有的工具便利可以直接買,但是要另外設計一些捕魚陷阱。
渔網小組,公親寮里長.榮欽.中興.貴蓮.
另外如昆蟲方面,如我們在水生昆蟲上要如何發展
下游水域看到的可能並不多,水生昆蟲要多樣化可能要在中游,用簡單的放大鏡就能觀察,這方面也可以進行,但是要找到適合的監測點,另外像是橋樑下的軟石亦可能有。
又如濱海堤岸上的植物,要如何觀察比較好?
濱海和水生是不一樣的,另外還有一個指標是藻類指標,但是這方面實際做卻是比較困難,尤其是分類上,讓小孩子做這塊可能困難度更高。所以還是做濱海方面較適合。
做一些有趣的課題,進而引入校園內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捕漁小組.志工水質監測手冊
之後辦個相關的工作坊,可以用闖關的方式來讓小孩友用玩樂的方式來學習。
如小台江有個小朋友就是利用閒暇時間到台南市圖書館參加科展研習,所以加分考上台大。
此外水生植物.濱海植物.水生昆蟲.魚類等的觀察紀錄。
環保署僅在做監測數據的量,但是沒有後續的動作,如何去彙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