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1. 整治琵琶湖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與民眾如何溝通。當地民眾觀念較為保守,頭腦很硬,但運用「心」來做事,
便能做出改變,做出改變需要一段時間。先擬定一個明確且具共識的訴求,如
漂亮的環境,讓民眾體認到今昔對比,提出反省與反思,於是必須做出具體行
動,使環境改變。環保工作是擴散式的,須盡量拋出問題給民眾,機發出民眾
的問題意識。
2. 推廣途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遭遇的困難太多了,因地緣關係使力量分散,運用什麼樣的方式使力量匯集起
來是很重要的。而在日本反對環境保育的運動很少出現,日本企業也希望使環
境變得漂亮,但要動員企業一起來保育需要更大的動力。
3. 有沒有條例使環境保育運動更為順利?
有一人(竹村)因政見具有保育觀念,而當選省長,他們意識到不能僅靠民眾參
與,企業參與也很重要,其政見為:排入琵琶湖水的標準須比日本標準還要高,
以及去除汙染源,並且為環境保育立法,但立法的成效需一段時間。而光靠法
律的支持為不夠的,民間力量對於議題的堅持再帶動政治,再由政治推動立法,
此稱為琵琶湖模式。而並非所有立法過程皆順利,不過竹村先生也因此推動了
許多法案。
家庭主婦也是環境保護的主要推力,因家庭廢水的來源主要原由於他們,於是
家庭主婦便負起環境保育的責任。
4. 匯流於琵琶湖的支流是否有工業污染的問題?以及如何處理?
竹村先生當選後推動許多對於環境保育的建設,因此改善了許多,歷經三、四
十年,通過法案後,因法案較為嚴謹,琵琶湖周邊的企業也須通過標準,並得
到廢水排放的認證,現今大概500間具有認證,通過的企業也須負起維護環境
的責任,欲在滋賀縣設工廠都具有環境的保證,而今日在滋賀縣設廠也成為環
保企業的品質保證。
5. 是否具有管制偷排汙水的機制?
訴諸於榮譽感的教育,「你希望環境是變髒還是變乾淨?」,凸顯社區教育的重
要。人都喜歡被稱讚,企業也是,稱讚久了,便能動搖他們。
6. 有哪些較具成效環境教育活動?
在從小環境教育的過程中,坐在環境學習船,看看水中的浮游植物與監測水質,
讓小朋友自行衍生出問題意識。也將類似的作法推廣至附近的山區,四年級上
山,五年級坐船,因琵琶湖的水是從山上流下來的,而家庭用水亦是由山中而
來,瞭解源頭的樣態便能將環保意識更植入人心。
7. 如何能潔淨廢水?利用RO逆滲透?
工廠須設有汙水處理設備,企業本身是很遵守的,在滋賀縣已具有共同意識,
不管是家庭、農田、工廠,任何排出水的可能皆須有自覺。家庭廢水該如何處
理─先攔阻阻塞物,連油漬物、洗米水也無法,作法為先用報紙將油吸起來,
以及備有油漬資源車回收車,蒐集油漬拿來做肥皂,垃圾袋上也是具名的。
8. 琵琶湖為民生用水區,而台江區域為環境保護區,其作法應有些不同?
工業與民生用水的確是分開的,從自來水廠做起,皆分為工廠用水、民生用水,
管線是分開的,而汙水處理廠也是,直接將處理過的汙水也排入琵琶湖裡。但
此種作法有限制,因汙水處理廠的廠場較大,小城鎮似乎無法完全採用,而做
法也無好壞之分。
9. 除鹽水溪為直接排入大海的,而琵琶湖是湖,鹽水溪與琵琶湖看到的情況有何
不同?並有何建議?
琵琶湖是封閉的,汙染程度與民眾息息相關,而鹽水溪是排入大海,平常人因
家位置較高,不常注意到鹽水溪。重點是,如何讓民眾看見鹽水溪?讓民眾找
出自家與鹽水溪的關係,深入家庭、學校、社區中。
10. 如何控制汙染物?參照琵琶湖的經驗須如何達成?
在台灣沿岸獲取的漁業資源越來越少了,擁有乾淨的水就有更多的魚,關鍵點
是教育,須向下紮根。
11. 如何作為一個講師的身分,讓孩子更瞭解流域議題?
依環境的特色去做教學內容的調整,基本的是須具備一顆熱情分享的心,使小
孩激起興趣。須由小孩的角度,以小孩為主體,須引導而非教導。
12. 如何引起小孩的興趣,並且暫緩小孩的活動力?
辦這活動的人不是老師。目標為保護琵琶湖的環境,形成團體的向心力,強調
團體的合作,由同儕間的發想、觀察,自行萌生意見與共識。設定好議題與關
注點,轉移小孩的注意力,重點為設定小孩為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