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202
  • slider image 203
:::
台江是一所學校 han - 河流教室 | 2014-06-17 | 點閱數: 430

台江流域學習,創造重要生命經驗 ─台江流域教師暨志工社群培力的反思

        這一堂課,我們希望成為台江流域教師、志工社群,重要的生命經驗!

        在環境教育中,創造每個人的重要生命經驗,這是根本的工作,吾人認為,唯有如此,人心才有機會被開啟,才有機會覺醒。

        從四月以來,我們在短短的兩個月內,發展了台江百里健行,流域走讀;推動走路做運動,淨堤做公德的行動;走讀台江山海圳綠道、嘉南大圳、新吉農場、鹽水溪、將軍溪流域…這些流域學習活動,共同的特色,皆在於學習行動結合在地公共議題的討論與行動,這是未來台江環境學程發展的基本價值,不隨波逐流,不追逐販賣知識、觀光式、消費式的環境教育活動。

 

        今日亦然,台江流域教師暨志工社群培力,這一堂課的破題,由黃煥彰老師帶領學員們,一起為河川設想,設想河川的上中下流,可能發生的公共議題為何?對應的政府機構為何?

 

「濫墾、土石流、盜採砂石、淹水、垃圾及畜牧工業廢水污染…」黃煥彰有感而發,河川污染、水土保育的前提,都是先開發道路,道路開到那裡,往往破壞就到那裡!聞言,不禁想到十多年來的台江河川運動經驗,工業區開發總是先選擇河畔肥沃之地,犧牲農業與水資源,污染河川生態與土地,從環保局到環保署、工業局,從都發局到營建署、從水利局到水利署,從農業局到林務局…許許多多的河川保育工作,往往是中央與地方,權責交叉的三不管困境,解決之道,往往是一連串,跨政府、跨部門、跨領域的公私協商工作。

 

河川上游有集水區保育、土石流的挑戰,中下流還有淹水、廢水污染問題,「強降雨、水庫洩洪、過度開發問題…」複雜的環境變因,環繞著台江流域治理問題,一連串的討論與思考,讓聞者心情跌宕起伏,讓這堂課充滿問題意識。

 

在破題的課堂裡,我們聽到,如何認識在地的環境問題,如何思考公共議題的解答與行動,將是積極公民無法迴避的公民素養,也是公民學習的核心課題,亦如《大廟興學》所倡議的「在地學習,學習在地」,其本身即是一連串的觀察、分析、歸納的研究學習與實踐歷程,其本身即是台江環境學程的課程目標體現!

 

台江流域教師暨志工社群培訓,在端午暑熱之後登場,在「台灣島國的環境永續思維」之後,我們從為台江河川健檢,連結世界水質監測行動,從招潮蟹生態觀察,討論河川污染與灘地維護;從台江環境教學經驗分享,發展台江流域學習教案…在這堂課裡,小台江引水人高毓瑩助理教授,為大家上了一堂河川水質檢測的科普知識,大家到河邊採水,為鹽水溪做健檢,莊孟憲老師帶著孩子,示範如何觀察招潮蟹,看著孩子倘佯在自然的風土之中,身為大人的我們,也不禁憶起了童年,也很想親水赤足,親觸水水的台江風光!

 

走入生活,才能看見生活,親近水域,親踏家鄉之土,才能識水辨土,這堂台江流域教師、志工社群培力課程,從教室走進台江,再從台江走回教室,來回於理論與實務之間,最後聚焦於台江流域學習教案的對話。

 

林育祺老師分享他走入環境教育的故事,從參加辦公室如何做環保的講座,觸發了教學的問題意識,十幾年前,林老師即帶著學生來到安東庭園社區,參訪社區蝴蝶園生態,參加台江文化運動,直到今天,他強調,要創造機會,引發小朋友的學習、參與動機。翁育民老師,則分享他從騎單車,帶著學生遊台江的鄉土教育故事,他謙虛的說,自己是從誤入歧途,走進了台江環境教育,親聞親見台江水、台江地之美,觸動了教學的熱情,進而與同仁一起編制台江吃水堀等等數位教材。

 

林育祺、翁育民兩位老師的教學故事、教案創發,共同的經驗,皆在於生活於台江的重要生活、生命經驗的觸發,我想,這應是台江流域學習行動及其教案設計,重要的基本原則。

 

翁育民老師說,投入台江本土教育,一開始「閉門造車」,但是,摸索很重要,他與小朋友分享自己騎單車的地圖與有趣的事,於是,孩子就跟著他一起行動,有時一對一,有時一對十幾人,但是多少人參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發揮「精衛填海」的精神,堅持下來,接著「借力使力」,進行社群學習資源的連結,增加小朋友學習的專業與多元性,「聞雞起舞」就是要鼓勵小朋友積極參與,他表示,小朋友每個星期,就會期待有何活動,他很感謝這一連串的台江流域學習計畫,同學就可以好好參與,此外,在教學行動中,也要「一石數鳥」,因為,很多事是可以結合進行,省力但是效果加乘,例如,結合學校環境教育來進行,接下來就是做好「蛛絲馬跡」,將做過的事留下記錄。

 

育民老師的教學經驗,給我們很大的鼓勵,教育是一條漫長、持續的陪伴過程,聞言細想,台江故鄉的風土水域是可親的,如何陪伴子弟同遊共思願景,同行共思問題的解決之道,從親水、知水到愛水,這將是台江流域學習教案創發的挑戰,這樣的問題意識,就在椪舍學堂的午後,熱烈的展開對話。

這群台江流域社區、流域學校的老師與志工幹部,從「水域的觀察與監測」、「流域路跑闖關」,以及「流域議題小旅行」創意教案進行討論發想。

 

育民老師認為,進行流域教學時,不用先急著寫學習單,應帶學生先觀察、先玩,在一個地方待久些,例如,學校辦路跑時,他會先帶孩子先走一趟,就會發現沿線有水圳、番茄園,大家可以到水圳上跳來跳去。此外,一條河川要有故事性,要有解說牌,或是將水水閘門平台,設計成河川教學場所,帶領孩子觀察,在嘉南大圳,不同的季節的樹,有何樣貌?像楝樹在冬天是金色,在春天是綠色,也可以觀察昆蟲,除此之外,也可以結合數學,發展座標地圖的流域課程。

 

海佃國中家永老師也有感而發,學校也會帶學生沿著嘉南大圳路跑,但是,路跑之後,要帶給學生何種東西?例如河堤上諺語牌如何讀?他覺得可以沿著河岸堤邊設計「流域路跑」闖關學習活動,認識行道樹,發展學習單,激發學生思考。

 

育民老師對此也認同,他說,路跑比賽接近大地遊戲,例如,我們可以發展定向路跑,拿到什麼,才可以再往下跑,例如國安里有生活諺語,要會念之後才能繼續往下,第二關生態考驗,第三關是跑過什麼路?什麼橋的記錄,接下來是污染源觀察。

 

綠道志工淑瑤也認為,或許可以發展水域的划舟學習,以及規劃流域議題小旅行,例如結合台江國家公園,結合河川污染的議題討論,以外地人的眼光來看待在地的河川問題。

 

河川綠樹不夠,要找出那一段,也可以發展公共議題討論,最重要的問題是郡安路的狗大便太多了。(淑惠)

 

        綠道志工中興賢伉麗也指出,台江流域學習也要將鄰里社區帶進來才重要,對社區有了解的人,可以提供故事,不認識大圳的人,可以更了解河川故事,參與每一次的走讀活動,就可以吸收一點點。

 

嘉南大圳經過很多路,可以進行地名的記錄,橋名的記錄,很多學生不知道橋名,現在孩子不會停下來看看橋名。也可以找出污染源,舉出三到五個,從環境中去觀察,也可以結合英文教學,白鷺鷥英文名稱如何念…(家永)

 

至於流域議題小旅行的學習活動,綠道志工淑惠提出發展定點觀察尋寶活動,育民老師則從嘉南大圳上游溯源發想,例如,單車騎到中洲寮肉品市場,嘉南大圳上游,肉品市場上去有水橋,再上去就是安定,這一連串的帶狀污染,可以觀察河川顏色變化,這裡也有簡易的污水處理廠,以一條橡皮霸,擋水抽水,這部分可以引導小朋友來討論,去過中洲吃過什麼,最常去是什麼地方,發現有何問題,問題要簡單,例如安南醫院蓋好了,有何改變,有一張觀察記錄單給學生寫,根據答案再來進行討論。

家永老師則建議可以讓學生先上網查資料,接著再進行踏查,綠道志工淑瑤也說,流域議題小旅行也可以結合地理教學,發展專題研究,玉坤老師進一步指出,流域議題小旅行,應先從社區生活著力,收集資料之後,再回來整理,進行分組,由小組合作,進行專題討論,透過訪談,再進行第二次踏查!

 

簡言之,流域議題小旅行,可以與流域專題研究結合教學,發展成流域定向走讀行動。

 

在水域的觀察與監測教案討論,小台江引水人瀚中老師認為,台江十六寮都可以進行水源探訪,可以分自然與人為污染,以及水生生物,或是嘉南大圳夜間觀察,例如那些夜行蟲會出現,學生可以帶著觀察裝備,或是錄製大圳夜間聲音,讓小朋友想像,包括污水聲音、晚上的氣味,觸動學生的五感,這是觀察體驗。淨堤部分,大圳旁有很多資源回收廠,回收後如何處理,回收物可否發展文創?這部分也可以引導學生來討論。

 

我想,這堂台江流域教案發展對話,無論「水域觀察與監測」、「流域路跑闖關」,或是「流域議題小旅行」,從水的認識開始,到水域的生態接觸,從運動到流域學習闖關,從小旅行到流域的公共議題討論,大抵匯聚了台江流域學校、流域社群的監測河川水質、營造河川生活學習環境,以及參與河川公共政策的實踐經驗,這些流域學習教案的創發,最終還是要回到學校、回到社區/社群實踐, 才有機會成為孩子與你我的重要生命經驗。

 

 

 

 

:::

關於我們

展開 | 闔起

文章類別

快速登入

搜尋

:::